《复活》读后感1500字:
昨天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这本书还是我大一的时候借的但并没有看,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借了书并没有看又还了,不过还是要多读点书,总会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又续借了花了两周的时间看完了,算的是解决了大一时候的一个遗留问题,大二了要做一个多读书的好孩子,也把它作为一个开端吧。《复活》一个阶段的结束,一个阶段的开始。
对他人的拯救,也是对自我的救赎:
这本书主要围绕主人公玛斯洛娃和涅赫柳多夫的遭遇展开的,讲了玛斯洛娃蒙冤下狱被流放,在她被审判时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认出她是曾经被自己诱奸的女子,觉得是自己当初的行为才使她走上了不好的道路,因此决定为自己的行为赎罪。他知道玛斯洛娃是被冤枉的便四处奔走为她上诉并陪同她去流放地,想和她结婚。
虽然他为了救玛斯洛娃放弃了原本优渥的生活,放弃了土地和社会地位受到他人非议,但这也是他对自我的救赎。去为玛斯洛娃奔走是为他年轻时所犯下的错误赎罪,把土地分给农民符合了他以前认为土地私有制不正确的想法,他也改变了以前荒淫无度的生活方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生活困苦的农民,因宣传革命而被捕的先进人士,自私的各种军官等各层次的人士,了解到了农民的不幸,看清了上层人士的丑恶嘴脸,他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所以说在他对玛斯洛娃的拯救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对他自我的救赎,这也是他自我的复活。
在矛盾中产生,在矛盾中消亡: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那么主人公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很多时候他都举棋不定。有时候因为一顿饭一个人都会让他对自己去为玛斯洛娃上诉和他结婚的决定产生怀疑,时常为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可过几天甚至是一晚他就会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羞愧,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想。如此循环反复,我真的觉得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不过这样也显得他这个人物很真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这样,况且让他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去过另一种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活确实是挺让人难以接受的。并且这些他都是有选择的权利的,他可以不去做,相反他去做了反而受到了他人的非议,但他坚持去做了,所以我还是挺佩服他的。
他去为马斯洛娃奔走,放弃土地等想法都在他的矛盾心理中付诸实践了,并且让他一步步走的更远,坚信了自己内心最初的想法。在他矛盾的想法中认清了旧的世界,认识了新的世界,离开了他所熟悉的生活,走进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
用你来描绘我所见到的世界:
其实我看过的托尔斯泰的书很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还是在课本上,对他的人生经历也不是很了解。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后面还有一个“关于《复活》"的部分是李明滨先生为这本书写的书评,书评写的特别好从作者人生经历,社会背景,结构安排,人物描写多方面评价了这本书,读后感m.simayi.net指出了优点和不足。看完书评后我得出的最直观的感受是:写作来源于生活。这本书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在书中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暴露了官吏的残暴和法律的反动,还涉及很多土地私有制问题等社会问题,而托尔斯泰的文学活动主要也是在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至一九零五年革命爆发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书中所揭露的问题正是度他所看到的现实的反映。
在书评中交代了这本书的素材来源于别人给他讲的一件真人真事,基本上就是和书中所讲的故事一样。但我同时也觉得男主人公身上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子,同样都出生于贵族家庭是伯爵,都曾在自己的庄园中实行减租减役,加入过军队......也许正是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让涅赫柳多夫这个人物如此饱满,列夫托尔斯泰是在用涅赫柳多夫这个人物来反映自己所见到的世界。
增加一些背景,留下一些悬念:
这本书是以《福音书》开始又是以它结尾,还挺完整的,虽然对这本贯穿开头结尾的书并不了解(捂脸)结尾还是留了悬念了,并没有讲他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只说他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开始了新生活,充满无限遐想。我觉得的是这本书把书评也可以说是书序放在了最后,我以前看的一本书《盲刺客》是一本带有悬疑色彩的书,但他把书序放在前面所以看完书序差不多都剧透了,大致的故事我已经知道了。而《复活》把他放在后面让我们在看完书之后再去了解一些这本书的社会背景,作者等等,能让读者更了解到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而且这个故事很长,把他分为了三个部分会减少读者看很厚的书的时候的心理压力,书中穿插的插图也能减少视觉疲劳,总之是好的书了。作者:七月的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