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最近在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前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大概是在小学或者初中学过的其中一篇《秋天的怀念》。内容大概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和自己的残疾的儿子相约去看花,没等到那一天母亲突然过世了,留下儿子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母亲的愧疚。
提到史铁生,脑子总会想到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孤寂背影。听到《我与地坛》会立刻想到史铁生,然而却未曾拜读过这本书。这几天无意的翻阅到,觉得甚是荣幸。
《我与地坛》,作者对于这本书的定义大概是散文集。加上感情色彩的话,我觉得这是内心独白加回忆录。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与书同名,我与地坛。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大概是因为里面刻画了很多人物,一对夫妇,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智力残缺的女孩,地坛的花草树木……每一个人物都很有不同,却有相同,他们构成了地坛的人物缩影。作者通过生动详实的语言,既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时期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又传达了令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刻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力感。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长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在家,不离开奶奶。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如今想来,母亲是要在远行之前给我立下严明的纪律。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
母亲领我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然可疑,但看看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的路,牵着母亲的长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可是!读后感·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惟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幼儿园墙内,是必度的一种“灾难”,抑或只因为这一个孩子天生地怯懦和多愁。作者:惊鸿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