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从开头就非常沉重,读到让人全身难受,虽然它没有落笔社会画卷,完全写的是一个华裔美国家庭的生活故事。
家中排行第二、父母最为“疼爱”的女儿在湖中被发现遗体,疑似跳湖自杀;回忆里他们的母亲突然出走,父亲接近崩溃;剩下的孩子们在家唯唯诺诺,不是日日憧憬着逃离家庭的生活,就是从小就学会自我隐身。
父亲觉得全镇的人都对他们的黄皮肤满怀敌意和轻蔑;母亲觉得社会对性别的不公扼杀了她原本能够取得的事业上的成就。于是,他们把所有的理想寄托在他们最爱的二女儿身上:母亲鞭策着十五岁的她提前完成大学课程,父亲则对她身边永远围绕着朋友充满畸形的期望。她害怕失去父母的微笑,只能不停地答应着“好的”,收下母亲不论任何节日都会赠送的高阶课本作为礼物,听取父亲“要永远保持微笑,要懂得取悦他人”的指导;她把哥哥视作唯一的精神支柱,她的哥哥虽然能够理解她的苦衷,却也因为总是得到父母的冷眼时常厌烦一切。而他们的妹妹,在所有人的忽视下,成为总是蜷缩在桌下的观察者。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对故事里各角色的态度会有很多转变:开始惊异和难过于华裔在美国社会里受到的种种歧视,愤懑于当时的社会对女性就职的偏见;后来,开始逐渐讨厌这一对父母,他们作为社会不公的受害者,却执着于自己的不幸,把愤慨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强压于他们的孩子,让他们永远生活在恐惧里。虽然最后,作者还是为这个已经残缺、濒临破碎的家庭编织了一个突然醒悟的美好结局,但他们已经丧失的孩子已经无法挽回。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觉得它只是将日常琐碎戏剧化到了极致。这种极致带来四分五裂,然后足够具有唤醒人心的力量。我也觉得这本书是为数不多读完觉得能够配得上出版社噱头性标语的故事:“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是一件复杂而又难以平衡的事。在读完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可以被替代的。只要我存在一个优秀的兄弟姐妹,我就卸下了责任,被赋予了自由选择生死的权利。同时,能够被替代的“危机”又通过恐惧和焦虑控制着我的一言一行,必须步步谨慎,句句小心。
而一旦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定义为替代品,就很难再去发现生活的意义。不断前行是生活,但不是意义。意义是很个人的物品;找不到自己,就无从谈意义。读后感·而自我的存在,因其本身的真实而不完美,间接地加深着人的矛盾以及性格里的自我拉扯。过度放纵会迷失自我,过度压抑会溺死自我;不闻不问容易看不见自我,过分的期待又促使被期待者在紧张中撕扯自我。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用“终此一生”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
PS:这是三篇读书笔记里完全没有参考书评的一篇(依然写的很乱)。因为这本书实在探讨了太多太真实又很接近本质的事情,涉及很多个主题,不同的人看到应该会有不同的感悟吧。
PPS:杰伦在《稻香》里说,“童年的纸飞机,现在终于飞回我手里”。我觉得他能够自豪地说出这句话,真的非常幸运也非常不容易。生活太容易把我们推到原来不想走的方向里;现在会觉得,仅仅是能够读懂童年时代自己的想法,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了。作者:今天没吃零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