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1984》读后感2000字!
“仇恨他们而死,这就是自由”!
还是想把在自己公众号上写的东西发上。。严格意义上算不上书评吧,只是自己一点零零碎碎的感想,也很短。。
1.躺在沙发上读完,广州的冬夜并不寒冷,我却打了个寒战。那是一种从视线触及一直蔓延到心里的,芒针在背的恐惧。是让人不寒而栗,深邃到入骨的冰凉。
我问了自己很多个问题。
但我还是没有刨根问底,因为我根本不敢想下去。
2.自由是什么?
或许以前的温斯顿觉得,自由藏在装着红色珊瑚的玻璃镇纸折射的每一缕阳光里,它会和黄金乡的空气一样舒适美好,会像从阁楼可以眺望到的天空一样一碧如洗,纯粹干净。自由是和裘莉亚独处的全部时间,是抽屉里写给奥勃良的日记,是在浓稠的黑暗中仍能燃起的一丝希望。
无产者自由吗?
温斯顿憧憬--无产者可以肆意放声歌唱,可以无畏地讲粗俗不堪的字眼,可以放肆空想,甚至用纸笔记录下来。但荒唐的是这样自由的无产者,就连基本的生死权都无法自己把握。
他们自由,但又何尝不是一堆任其自生自灭的垃圾,渣滓一般苟且偷生的蝼蚁?
他们是唯独可以享受自由思考权利的人,可惜的是他们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倘若这也算自由,我更情愿化成灰。
在友爱部的温斯顿或许全身心想着的只有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再能搂着裘莉亚于黄金乡漫步--这是自由。但当他被释放之后,周身环绕的只有猩甜的杜松子酒--他咽下的是他余数不多的生命。当死棋胜负分晓时,当他的床头不再需要杜松子酒和茶杯时--
他死去了。最终,他以新生的思想纯洁者的姿态“活”下去,不朽不灭不老不死。因为一个他倒下了,有千千万万个他又站起来了。
这可怕吗?这太可怕了。自由是到底什么呢?追根求底,自由真的存在吗。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受死亡的限制无法达到自由,就连视界所及的最大处--宇宙都有萎缩消失的一天,自由又从何谈起?自由要么是相对的,要么就从未存在过。
3.“如果有希望的话,希望在无产者手里。”
温斯顿的眼光颇具前瞻性,无产者基数庞大且头脑简单,但恰恰是因为后者,这个“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的信仰注定是一个笑话。
千算万算,只是温斯顿算到的奥勃良都算到了,所以温斯顿输得一败涂地。
他本以为兄弟会之火早已在暗涌中燎原,却不知一切只是他孤注一掷的独角戏,可悲至极。
5.身为温斯顿自己认知内存在的起义的第一人,他不够坚定,也不够勇敢。
他不是影视作品里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最终击败黑暗的英雄,他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
他本不应该清醒的,抑或说,他本应该清醒之后又继续沉睡。
但他没有。
这一切都缘起奥勃良。
温斯顿异端思想的膨胀繁殖,全都是因为奥勃良步步为营的诱导。于奥勃良来说,但凡有雏形的罪孽皆为灵魂上的污点,而除垢的唯一方法是:用尽一切手段帮助罪恶生长到最大,甚至不惜以自己为饵,然后亲手斩除有罪的灵魂。
甚至让温斯顿一直踟蹰却满怀信心的形象--兄弟会和果尔施坦因,其存在与否也不得而知。他们真的是口口相传的历史,还是都是奥勃良为了定思想犯的罪捏造出来的东西呢?
一颗洞穿头颅的子弹,能帮助温斯顿解脱。
奥勃良深知这一点。
所以他放他活着,在进入101受尽恐惧出卖裘莉亚之后,不以为意地放走他,让他在索然无味中度过余生。
让温斯顿的思想完成最终转变的那场公告,其意图不清不楚。或许确有其事,又或许这一切只是算准时机之后对温斯顿(以及和他同批入狱的人,即为出狱后的同事)思想的最后一次洗劫?
如果连这最后一次洗脑都无法矫正他的思想,那时再杀也无伤大雅。
奥勃良一直都在等隐形思想犯的现身,为此费尽心思下了那么多圈套。而温斯顿只是其中一只可怜虫罢了。
6.在深入骨髓的恐惧面前,什么都不值一提。
其实有很多方法证明温斯顿记忆的真实。
那首童谣,那个珊瑚镇纸,那些亲身品尝的咖啡,那本有点年头的日记本。
但是温斯顿没有力气去想了。
害怕是本能,经历过极端的恐惧之后产生的脱离感没有任何人可以克服。温斯顿选择放弃,选择屈服,选择接收改造。
或许你心里骂他懦弱,又或许你觉得他可以再坚持一下。
实际上,是的,他完全可以。只要一个人愿意,他真的可以从哀大莫过于心死中涅槃重生,即使这需要非常大的努力。
那无妨再继续想想好了,再进行抗争,还有什么意义?
生于那样的时代,活着终究是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黏腻腥臭的,啃食人的肉体、吞噬人的心灵的泥泞中,挣扎是没有意义的。他什么也做不到,什么也改变不了。
让温斯顿屈服的,不是友爱部对他所做的一切,而是他终于认清现实了--
权利即上帝。
8.“温斯顿的灵魂如冬雪一般洁白如新。”
但他终归忘记了圣克利门特教堂钟声说的橘子和柠檬还有欠下圣马丁教堂钟声的三个铜板。
作者:SimpCot-s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