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1.文化研究中“文化”定义结合了“一个群体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包括节日庆典、青年亚文化等)”,和“指意实践(包括影视剧、音乐、漫画、小说诗歌等文本)”两个含义。

2.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定义暧昧不明,或为文化工业生产的自上而下灌输的“欺骗性”文化,或为群众自下而上创造的“对抗性”文化,或为二者交流、对抗、收编的力场。但最基本的条件是(19世纪)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3.在19世纪的马修阿诺德视大众文化为“无政府状态”,政治骚乱的代名词,希望以知识阶层政治权威的“文化”之“甜美光明”把握领导权,是一种保守精英主义的文化政治观。到了20世纪,利维斯夫妇继承阿诺德意志,认为文化是少数人特权,形成激烈批判大众文化的利维斯主义。

4.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EP汤普森等继承“文化与文明”的利维斯主义之余,开拓文化主义传统,奠定大众文化的文化研究路径诞生,伯明翰学派在70/80年代发展到巅峰;(开始肯定大众文化)

雷蒙德威廉斯希望通过文化分析确定文化机制的特征,手段则是解读“情感结构”(一个群体、阶级或社会共享的价值观、文化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混合物);认为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处于文化的历史机制和现行机制之间,应竭力避免被后者和当代价值观束缚思维,尽力还原当时历史语境,提供一种替代性解读;以民主对抗贵族(左VS右)的姿态反对利维斯主义,并区分资产阶级操纵的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自身的文化;

霍尔和维诺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视作无优劣之分的不同体系,并在大众文化中划分出优劣(大众艺术/群氓文化),希望培养大众品位。

5.法兰克福学派:高雅文化(革命性、突破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欺骗性、操纵民众去政治化而满足于当下);劳动(疲惫)-群氓文化(麻醉满足)-劳动(循环)-本真文化(突破);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标准化(欢迎则滥用,机械复制)、被动性(听众如疲惫的瘾君子一般)、适应性(忽略压迫而甘受痛苦);

本雅明从消费角度认为文化复制技术使得文化脱离“灵韵”代表的权威、仪式等,开启了积极主动、多元性的自由阐释空间,转变向“民主式”文化,呼唤着资本主义变革的潜能;

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发掘潜文本、揭示问题域(提出的与缺失的问题)-马舍雷否认文本存在中心意义,认为文本是离心的,内部存在冲突矛盾隐含缺席的多重意义,文本“想说的”和“实际说出的”之间存在裂缝-疏离,形成一种无意识;意识形态机器的质询(interpellation)在广告中体现为捏造出消费行为对象的“你”;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hegemony)描述了统治阶级操纵精神道德领导权对社会引导而将自己的特定利益展示为社会整体利益,读后感www.simayi.net令被剥削阶级服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包含着抵抗、收编的上下协商);有机知识分子领导霸权,对道德精神生活加以塑造和操控(如马修阿诺德)-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建立在“集体有机知识分子”的组织上;霸权理论使得大众文化超越了以往“自上强加”、“衰落代表”、“表意机器”等描述,成为一种“均势平衡”的不稳定场域(如,有时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被公众的选择性消费与生产性解读重新定义而面目全非,生产者发现事与愿违)。

6.弗洛伊德认为自我(ego)、超我(super-ego)都是后天受外界文化影响产生的,形成本我(快乐原则)-自我+超我(现实原则+道德律令)的对抗模式(梦即冲突妥协的产物);

拉康认为人永远处于“匮乏”状态、追寻着对象小a(可望不可即的失落客体),实在界-镜像阶段-想象界-象征界(象征机制的文化结构,激活主体性);文艺作品将“爱”视为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这一意识形态可被视作人类无休止追寻母体替代物、重返实在界的实践;

墨维对大众电影的精神分析显示观众通过“男性凝视(malegaze)”影片男主角进行自我建构,再通过男主角(观看)目光凝视女主角(展示)满足色欲,前者满足“自恋”,后者满足“窥视欲”;

齐泽克阐述拉康的“幻想”即我们观看理解现实的认知框架,认为其掩盖了欲望的实在界,同时其功能并非满足欲望而是展示欲望。

7.罗兰巴特将符号学方法应用于大众文化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假面,著《神话学》提出初级、次级意指系统;

德里达将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关系视为一方主宰另一方的权力关系(统治性一方依赖另一方的“补充”);

福柯提出“话语”通过赋权、限制、建构发挥作用,话语生产知识,而权力与知识相伴而生(知识对行为进行规范、作出区分,建构出权力关系),而权力是生产性的,不应该被认为是纯粹负面的,它生产现实、客体、关于真理的仪式等;权力通过话语机制生产“真理”即人们广泛接受的发挥真理作用的话语(如中世纪“地球是平的”、“东方主义”);

8.生物学从未将人类划分为不同的“种族”,种族主义是文化历史范畴的指意系统而非生物系统。

9.后现代文化中的电影以审美风格的历史取代了“真实的”历史,拒斥深度,在无穷无尽的互文机制中阐释自身,形成一种“混仿”。历史感消失,重心从时间转向空间,特征是混搭、折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