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好生活》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1.伦理学从道德善恶维度来探究社会生活。

2.道德植根于伦理并与伦理生活交织在一起,伦理则植根于一般社会生活并与一般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

3.有些行为和心理,没有语言就不会有——就像有些战术是没有电子通讯设备就无法有的——例如辩解,说服,为万世师表的雄心,对人生意义的困惑,内疚,迫害异端。

4.这种具体的考虑有时不仅是在决策论意义上做一个决定,不仅是在特定条件下盘算、权衡,而是要连同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即我的整体生活旨趣一起来考虑。

5.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在苏格拉底那里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因此也称为苏格拉底问题。

6.以修身书那样的方式列举多项道德规范不是伦理学的任务,对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进行反思进行论证才是伦理学的任务。

7.把威胁、利诱之类放到一边,把其余的方式分为理性的方式与非理性(nonrational)的方式。

8.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愿望和主张——这里仍然把利诱、威胁排除在外——好言相劝、恳求、宣传、煽动通常效果更佳。

9.维特根斯坦曾注意到,虽然人们在劝求时有可能提供理由,“但这些理由能达到多远?理由穷尽处,是劝请ueberreden。

10.生活中到处是紊流,分明的事实和清明的逻辑不一定能带我们多远。

11.在简单事例上,我们更多依据品质和直觉做事,但在复杂事例中,这些往往不够,这些之外还需要审思。

12.在伦理领域中,达到共识并不总是可欲的目标,晓之以理蕴含“我比你高明”的意思:我有道理而你没道理,或,我比你更有道理。这种优越感,“至少是临时的优越感”(威廉斯语)贯穿于古往今来关于说理和理性的全部理解,不可不察。

13.自我辩护者不是要宣讲某种道理,而是要表明他并不是没道理。他希望别人理解他。

14.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时代的基本调性是verfmltenheit,谦抑。

15.人际理解远不止是一种智力活动,而首先是一种伦理态度,视对方为理性存在者的态度。

16.虽然人们依据一般道德感做出道德判断,但他不一定明确知道自己依据的是何种道理,所谓“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而有时他却要知道这种道理,要讲清楚这种道理,例如他可能需要为自己辩护,也可能需要说服别人。

17.理知是文字时代人领会世界及自我领会的一个有机部分,而种种德性必伸入理知,从而形成“理性人”的新型人格。

18.间斑寇蛛织网捕虫也许体现了一段机心,但没有哪只蜘蛛曾织下天罗地网,把成千上万敢说句真话的读书人尽收网中,让一整个民族从此断绝了独立思考和真率。

19.这个“是与应当问题”被称作伦理学中的休谟问题。

20.“道德上的应然”是生活中的深层道理,道德性给予生存以深度。

21.社会科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就要像自然科学那样,营建自己特有的概念系统(概念的人工化),以观察取代内省和询问,引入实验和准实验,统计与量化,等等。

22.与非物理学类型的知识相对的是内外相连的知。从内外相连的知转向外部知识,这是一个直线性的发展。

23.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24.乐这个词有一种很深的褒义,几乎不可能祓除,基督徒反对快乐,尼采轻蔑快乐,他们最终还是把自己最赞许的境界称为至乐。

25.语词的含义首先依于通常用法,你不能单靠申明就赋予一个语词以含义。

26.对人事有所评价,这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甚至我们也不一定总要抑制情绪用事的评价。我们只是需要区分有道理的评价和出于纯粹偏好的评价、情绪化的评价、意气用事的评价,不把后面这些冒充为或合理化为有道理的评价。

27.实践活动的目的无法完全独立于实践活动本身加以界定,在极端情况下,“良好的实践本身就是目的”。

28.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禽二毛大概从前是打仗的规矩,只是到了泓水之战那个时期,这些“古例”已开始瓦解。

29.实践活动没有一套完全依靠取效来制定的客观标准,优秀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杰出实践者形成的。

30.虽然我们不愿把才与德混为一谈,但在相当程度上,在一位优秀的从业者那里,他的优异技术跟他的性情和品德连在一起,跟他整个的人连在一起。如陆游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