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摘抄与感悟
一、《月亮和六便士》
([英]毛姆著傅惟慈译)
【阅读随笔1-1-(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第一节和第二节】20180101
新年第一天,跟随@sunny的读书会书目开始阅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这一年要继续读书,读好书,写读书笔记。
从来没读过毛姆的作品,据说这本书是其代表作,我甚至不知道这是一本纪实小说还是虚构小说,从前两节的内容看,作者似乎是在写一本纪实小说,这是我的猜测,因为作者在前两节历数了主角画家(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身后写他的生平的各种作品的一些情况,包括令他扬名的首部传记、他儿子为了粉饰家族而出版的让人诟病的作品以及其后猛烈抨击其儿子作品的传记,毛姆虽然是在陈述这些事实,但其语言比较犀利,有点毒舌的感觉。刚刚读完史铁生的一些散文,感觉史铁生和毛姆之间的文字有点相似性,也许史铁生借鉴了毛姆了一些风格吧。
第二节倒是可以独立成文,因为它更像是作者对于当时时事及社会风气的一种抒发自己情怀的一篇散文,充满了睿智与调侃。
[文摘]
在我看来,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
探索一个艺术家的秘密颇有些阅读侦探小说的迷人劲儿,这个奥秘同大自然极相似,其妙处就在于无法找到答案。
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地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
【阅读随笔1-2-(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第三节至第十二节】20180102
看到第七或第八节时才看出点矛盾冲突,男主人公经历了十七年的婚姻生活后突然决定与妻子分居,独自生活去画画,尽管站在其夫人的角度看确实难以接受,但站在男主人公的立场,我倒是有点佩服他的勇气与决绝呢。作者叙述的情节等略嫌啰嗦,但有些金句道出了人世间的真理: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P46)
【阅读随笔1-3-(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第十三节至第二十八节】20180103
第十三节,作者已经被男主人公所吸引,有点倒戈之嫌,看的过程中这才算渐入佳境吧,至于为何叫“月亮和六便士”却还毫无头绪。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视频,好像讲述穷困的妈妈在家里与孩子做游戏般寻找家里仅存的几便士,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还能感受到那份凄凉与生活的不易,不知这本书后面的发展情节是否与此有关。
[文摘]
只有诗人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P60)
皈依能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有一些人通过激变,有如愤怒的激流把石块一下子冲击成齑粉;另一些人则由于日积月累,好像不断的水滴,迟早要把石块磨穿。思特里克兰德有着盲信者的直截了当和使徒的狂热不羁。
“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P88)
上面的这段话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近不及待地想把它摘录下来,因为我对于美,不常能够感受得到,但内心却向往之。
这本书读到第十九节时,我彻底被毛姆征服了,也许这部作品的美也是这样,也是经过了作家灵魂的痛苦折磨才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的。至此出现的几个人物也都开始展现了各自的性格特征,主人公画家思特里克兰德看到目前的经历有点像梵高,成年后才进入绘画领域,作品无人赏识,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只有一个自己画画不行的三流画家赏识他;思特里克兰德夫人性格刚强,接受了生活的打击后果断地自食其力,但她的虚荣也同样顽固,这样的人在现实世界中不少啊;画家夫人的姐姐和姐夫则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市侩,尽管他们有钱,但内心没有灵魂的感觉;而三流画家施特略夫则很奇葩,大智若愚的样子,而施特略夫的妻子则还没充分展现,不知她对其丈夫的崇拜是因为确实不懂艺术还是刻意的掩饰。
第二十节描述作家与画家五年后再次相见的情形,有点斗智斗勇的感觉。
他这样完完全全地过着一种精神生活,不由你不被感动。(P94)
第二十二节作者对画家说出的大段话把画家震撼到了,也把我震撼到了,我感觉作者如同在对自己的灵魂说话,我此时的感觉是这段话仿佛也说到了我心里。作家惊人的洞察力和富有哲思的论述,难怪世人对毛姆的作品推崇倍至。
第二十五节荷兰人终于劝说成功他妻子接受把画家接到家里来养病,我看到此节时冒出一个想法,荷兰人的妻子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画家,但竭力控制自己,也许是我太富于想像力了,哈哈。
看到第二十八节,居然证实了我的猜测,作为读者,我先是得意,进而对作者居然没有察觉感到有一丝怀疑,这不应该啊!
【阅读随笔1-4-(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第二十九节至结尾】20180104
昨晚尽管被游戏占据了一些关注点和精力,最终还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战胜了无聊的游戏,一直捧着手机看到午夜,因为要早起上班不得不放下睡觉。今天虽然有工作的压力,却还是继续阅读,以至于通常中午最积极去食堂吃饭的我居然被午饭的号声惊醒才想起去吃午饭。午饭后没有去运动,继续看书,直至最后一页看完,萦绕在我心头的疑问还是没有得到解答,为什么本书的名字叫“月亮和六便士”?看了书后的说明,知道这是一部虚构小说,取材于高更的生平,那么月亮和六便士就更有象征意味了,回想整本书,我觉得我还没有get到,是再读一遍,还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我还没有想好。在这每一遍阅读的过程中,男主人公画家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多的是映射到梵高身上的,这样的人物离经叛道,离我的生活很远,他的非凡作品我应该也很难去理解与接受,就像我很难去理解和接受梵高的作品一样,但这不妨碍毛姆刻画的这个人物带给我极大的震撼。毛姆的这本书中塑造的其他人物同样入木三分。画家的原夫人所代表的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或社会的“主流人”,开始还让我有几分同情,尤其是画家突然离家,让其夫人独自挑起养活自己和孩子的重担时,我还是很佩服她的,而当画家去世成名后其夫人和孩子们的反应却让人不齿,但这就是社会的现实啊,意识到这一点,内心更加凄楚与绝望。画家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找寻到心中的净土与乐土,即使悲惨地死去,但他完成了自我,让我们这些阅读者心有戚戚然,只是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无法共鸣到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真是个遗憾。
此次阅读我刻意先不去找相关背景资料,只希望透过作品本身的文字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看完第一遍,我想到了梵高,想到了史铁生。
无论小说的主人公,还是梵高等这样的艺术家,他们活出了与旁人(或普通人)不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短暂却散发着璀璨光辉的一生里,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却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摩拜,站在他们的立场或角度看,所有的苦难都是值得的,而站在我这样的平庸之辈角度看,更多的是不理解与慨叹。也许如果有幸自己的周围有类似的人物出现,那么我希望我能够有足够的觉知去宽容和理解这些不易获得认同的天才们吧。
这部作品的作者毛姆在小说中以第一人称叙述,其中许多感悟人生的金句让我想到最近刚读完的《病隙碎笔》的史铁生,作家敏锐的观察与深刻的哲思透过文字传达出来,让读者跟随着他们的文字进入另一片天地,体味另一种人生。
[文摘]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我想,这一切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P231)
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P246)
画家的儿子听完作者叙述他父亲死前情形后的一句评论我没有理解: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P274)
希望在我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时能够理解它吧。作者: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