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理学课《心理健康的标准》读书笔记

武志红心理学课《心理健康的标准》读书笔记:

前言:

这期文章中,武志红老师先是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角度介绍了心理疾病的三种分类;其次,阐述了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对心理健康的判断依据;最后,武志红老师谈了谈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看法。

心理疾病的分类:

依照精神分析,心理疾病由重到轻被分为三大类:精神病、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精神分析认为,精神病患者,是一岁前的养育环境出了大问题。人格障碍患者,是三岁前的养育出了问题;而神经症患者,则是三到六岁的养育出了问题。

对于精神病患者,他们会把自己的内部想象直接视为现实,所以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问题是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用之前关系的视角,可以理解为,他们是活在原始的一元世界中,严重缺乏“别人独立存在”的这个感觉。

对于人格障碍患者的核心逻辑是:我没有错,永远都是别人的错。典型的特点有: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冲动易怒,容易自虐甚至自杀、极度害怕抛弃。从关系的视角,可以理解为,他们介于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中,明确意识到别人是独立存在的,但没有对别人产生情感。

神经质的问题则是,他们太容易觉得“我错了,问题都在我身上。”从关系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他们介于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中,他们意识到我和你是好的,但是当我爱你时,我担心会对第三个人产生伤害。

武志红心理学课《心理健康的标准》读书笔记.jpg

科胡特的心理健康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通过一个人如何感知自体和客体,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依照这个判断,可以分为四个水准:自信和热情、夸大性自体和理想化客体、疑病症和可怕的神、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

最好的水准是,自信和热情。具体理解就是,当活力能够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其次是,夸大性自体与理想化客体。具体理解是,一个人把自己的厉害之处严重夸大,也就是夸大性自体。同时,又把这种夸大感投射到客体身上,变成了理想化客体。

再者是,疑病症和可怕的“神”。具体理解是,疑病症患者觉得自体太虚弱,但由于还没有真正形成心理意义上的自体,所以将生理意义上的身体视为自体,从而出现,一旦感觉到虚弱时,就怀疑自己身体有病。而可怕的“神”,则可以理解为一个严厉的客体,只有当你达到了某些苛刻的条件时,读后感.这个严厉的客体才会给你一些奖励。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关系的自体和客体之间,只有少数善意的互动。

最后是,自恋妄想和被迫妄想。自恋妄想症患者,觉得自己就是“神”。而被迫妄想患者,则认为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势力构建了一个体系迫害自己所导致的。在这个水准上构建的关系是坏的、恶意的。

武志红老师对心理健康的看法:

武志红老师对心理健康的描述可以简单概括为:健康就是活力能够在自体和客体之间的流动。

所谓健康,就是好的、善意的动力或能量,能够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并且这时自体和客体都被觉知为基本好的、基本善意的。与之对应的就是病态。所谓病态,就是坏的、恶意的动力或能量,在自体和客体之间表达。

为什么会存在坏的、恶意的动力或能量呢?通过武志红老师的讲解,我的理解是,当一个人在对客体表达一个动力时,如果得到客体的回应,这个动力便是好的、善意的。而这个动力被客体拒绝或者排斥,再或者被忽略时,这份动力就会变成坏的、不好的。

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正能量和负能量是一回事,区别仅仅是,正能量是被允许、被看见的,而负能量是不被允许不被看见的。而当负能量能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时,就可以被转化了,转化为生命力。这便是关系的意义所在。作者:周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