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王国维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第一个应聘的大师。其时,王国维的身份是中国最后一个帝师。尽管已经是1925年,王国维接受清华的聘请,还是到天津"觐见“了自己的皇上,末代皇帝溥仪,征得溥仪的许可,才就任。
辛亥革命废除了两千年的帝制,但是末代皇帝溥仪还是与自己的太监宫女住在紫禁城里,仍然关起门来做皇帝。拥护皇帝的不但有辫帅张勋,还有大师王国维,当然还有丧失既得利益的遗老遗少,也有没有丧失既得利益,但也没有赢得新世界,换言之,枷锁去掉了,但衣食似乎更没有保障了的,一大批普通民众。
十三年后,冯玉祥派出的革命军才包围紫禁城,宣布废除对清王室优待的函文,溥仪最后一次召开御前会议,交出皇帝印玺,遣散太监宫女,搬到后海醇王府,后又搬到天津张园。
王国维其貌不扬。用鲁迅的话形容,”老实到象火腿一般“。也不知道鲁迅怎么想的,为什么火腿就老实呢?为什么不说老实到象土豆一般,或者象绍兴的黄酒,茴香豆一般呢?搞不懂
岳南讲,王国维身材瘦小,脸庞黑黄,八字须,瓜皮帽,猪尾巴小辫子,一副颓丧萎靡的样子。然而其学问却”如江河湖海,浩瀚无涯,并世罕有其匹”。精通八国英语,呵呵,精通的是英文、德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对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特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后世的叔本华、尼采等大师的思想理论,有独特的研究和深刻洞见。王国维是利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对宋元戏曲史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1906年,王国维在《教育之宗旨》一文中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智美体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王国维研究甲骨文,“轰然撞开了迷蒙遁隐几千年的殷商王朝大门,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一下子向前延伸了近一千年。”
王国维当之无愧,是甲骨学的鼻祖,郭沫若称之为新史学的开山。陈寅恪评价王国维的学问之博大精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胡适在1922年8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现今中国的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有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在学术上已经半僵化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
作者岳南对王国维的评价更高。
他说: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框架和标高看,自两千年前司马迁去世,一百年后出现班固,其后五十年出荀悦,其后二十年出陈寿,其后700多年出欧阳修、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范祖禹。十二世纪出了郑樵,其后五百年,到十八世纪才出了赵翼、钱大昕、王鸣盛、全祖望、章学诚等几位名家。此后则只有王国维这个旷世天才横空出世。
不观王国维指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
然而仅仅两年时间,四大教授之首的王国维就在1927年6月2日上午十一时左右,于颐和园鱼藻轩前的昆明湖畔,以头如泥,从容赴死。
王国维的自杀,没有任何征兆。6月一日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二届学生毕业,研究生回忆,座中先生言蒙古杂事甚畅,其雍容淡雅之态,感人至深。读后感m.simayi.net晚上与陈寅恪在陈家畅谈至傍晚。夜晚在自家会见学生,谈笑和怡。2日晨8时至研究院办公,料理事物如常,并与同人谈及下学期招生事宜。随后借钱五元,从容自杀。
遗书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一代宗师,就这样,走了。
对于王国维的死,外界有多种说法。溥仪说王国维是欠了罗振玉的钱,被罗催债逼死的。还有比较八卦的“妻妾出轨受辱说”。但诸多说法之中,陈寅恪的解析,最有说服力。
王国维是殉文化而死。
是不忍见到即将衰亡的中国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怆结局二死。其一死,是对当时混乱无序的时局和世风日下的现实做出的近似“尸谏”的抗争。
陈寅恪在挽词中云:凡一种文化,值此衰落之际,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
王国维为我们所熟知的,多是其做学问的三重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陈寅恪所撰写的碑文,才是中国知识分子永恒的价值选择与思想光辉: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识,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作者:陈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