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作文课堂里,经常会看到很多同学在写读后感的时候都很发愁,就算写出来,也是普遍写的都很“干”,经常就是有“读”无“感”。
读后感这种文体其实就是一种小论文。这个小论文是你就读到的书或文章中某一块内容、某个人,发表一下你的看法,这就叫做读后感。
读后感的内容可以分两块
第一块:读了什么?
第二块:有什么感想?你读这本书或文章有什么感想。感想这个词应该说是“感”(感情)和“想”(想法)两个意思。所以你写读后感是要表达你的一种感情或你的一种想法。
“读”要写的简单扼要。“扼”就是抓,抓住文章的内容。“要”是抓住文章的要点。也就是说,你的读后感的“感”一定是针对最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来说的。一定是针对某个人,某个情节,某个结果,某处情境,发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所以:
第一块内容写读了什么,一定要简单扼要。简单的说一下读了什么书,什么内容。并且提出来其中哪一块内容引起了我的沉思。
第二块内容要写写自己的感想,就是“感”。第一层面是表达自己的感情,直截了当说明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这一句话,分层说明。可以一小节一小节地写,要用书中读到的内容证明你的观点。
比如我们读了《西游记》,我们说“孙悟空太了不起了,我很佩服他。”
观点是“了不起”,感情是“佩服他”。佩服他什么呢?很多孩子在这最重要的点上没有展开,但是他是不知道吗?他们知道,但是没写,多可惜!!
理由一:无所不能,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可以上刀山下火海。
理由二:忠诚。
理由三:不怕困难,坚贞不屈。
最后,希望我也能像孙悟空一样,我也想通过学习成为那样的人。
这就是读后感。
读不出感觉来怎么办?
有同学说:“我也读书了,可是我总是读不出“感”怎么办呢?”
读书怎么读出感觉来,有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把自己放进去读。就是让自己成为书中的那个人,或者成为那个场景中的那个人,你这样就跟这个人一样有他的喜怒哀乐,和他同呼吸共命运,和他一样经历各种各样艰难困苦,于是你就会对他有明确的感觉了。
第二个方法:多问为什么?读书要写读后感的时候要读的稍微慢一些,边记边想,多问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事情呢”“为什么发生这个事情呢”,多问为什么,你就有感想出来了。
第三个方法:一定要经常问一下这样做好不好?这里好不好?这个情节好不好?好在哪里?如果你把“好不好”读清楚了,那么你读后感的“感”就有了。
我们写读后感应该避免的问题就是:头重脚轻,腹中空。
很多同学开头写了一大段话,把原文的主要内容照抄一遍,后面草草了结,或者空喊个口号,做个自我批评,这样的读后感就是有“读”无“感”,读也没读好,这样的文章肯定是写不好的。
字数怎么安排呢
我们写读后感的时候,字数怎么安排呢?
拿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来说,最多50-100字用来写“读”,200-250字用来写“感”。其中50字左右表达自己的观点,150字左右根据读到的内容证明你的观点,再用50-60个字左右用来联系实际说说“我自己可以怎么办”,这样的读后感在格式上和写作内容上就可以赢得高分。